咨 询 预 约 在线评估

孩子说话口吃是怎么回事

2017-09-21  东方启音  浏览:10156

  口吃在2-5岁的儿童当中比较常见,美国口吃研究基金会曾经作过一项统计,发现有25%的学前儿童都在不同阶段出现过足以引起家长注意的口吃现象。口吃有时会反复,有时会持续超过6个月。然而经过长期追踪调查,大部分的孩子都在自然生长条件下或是借助轻微的外界辅助得以恢复,其中只有5%演变成真正长期性的语言障碍。

孩子说话口吃是怎么回事

  引起口吃的原因有很多,以下分条向您介绍一下,也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1.家族遗传。尽管迄今为止还没有鉴定出和口吃直接相关的基因,但统计表明,60%的口吃现象都不是家族中的“个例”。因此请您细心观察家庭里的其它成员,是否当前在某些情境下仍会伴有口吃的现象,或者在童年也有过相似的经历。与这样的家庭成员探讨,可以获得很多第一手经验,帮助您和您的孩子得到有力的支持和有效的信息。

  2.与肌肉控制相关的神经发展。对于年幼的孩子,大脑不同区域的神经发展程度和先后顺序可能会有所不同。如果脑部与发声器官的协调关系尚未发展完备,语言的流畅性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就需要家长有更大的耐心,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完成自身发展,提供适度而有针对性的训练,切忌操之过急。

  3.精神因素。一些儿童会因为受到突然的惊吓(看了恐怖的电影、听了可怕的故事、接触到大型的动物)以后导致情绪不安而引起口吃。另一些儿童由于生活节奏过快,被寄予的希望过高,环境变化过大,受到旁人的惩罚、指责、嘲笑而导致交流中的恐惧和焦虑。口吃的孩子一般在心理上存在自卑感,一旦不能流畅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很可能会对沟通行为产生逃避心理,把愤怒和挫败感指向自身,从而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这个时候特别需要家长和与儿童有亲密接触的人(比如老师、幼儿园的小朋友等等)不要过度关注他的语言缺陷,更不要模仿、嘲笑或指责他。学前儿童正处于口语发展的重要阶段,掌握的词汇量与想要表达的意思并不总是完全匹配,讲话的时候很可能为了回忆或选择词汇而迟疑、停顿或重复某个单词。这些都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正常阶段,伴随儿童经验的增加会逐步缓解。身边的人应该多给他们以温暖和关怀,尽量保持日常交流的正常状态,帮助儿童消除紧张情绪,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4.模仿。好奇心和模仿力是儿童早期的显著特点。一些孩子在幼儿园或通过其它渠道接触到了别人的口吃现象,觉得滑稽可笑而加以模仿,却不知一旦养成习惯便不易消除。如果发现是这一原因,应该及时引导孩子摆脱模仿,向其解释长期口吃可能引发的问题,帮助他回到正常的语言模式,如果可能的话尽量避免与口吃源的短期接触。

  以下再为您提供一些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矫正技巧。

  1.首先,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只邀请最亲近的人(比如父母)加入,选择孩子已经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比如晚饭时间),挑选孩子最感兴趣、有很多感想的话题(比如讨论孩子喜欢的一本书)。

  2.训练语速、停顿和语调,做到先想后说,由轻到重,由慢到快。然而特别要注意的是,与其明确地要求孩子“放慢速度说话”、“一个字一个字说”,不如家长通过自己的语态直接示范出理想的模式。儿童在心理上存在很强的受暗示性和模仿能力,很容易自然地伴随家长的节奏进入话题。如果在谈话前过分强调“不要急、慢慢说”,反而会提醒儿童自身具有这样的缺陷,导致情绪紧张。

  3.学会倾听。当孩子兴致勃勃地进入一个话题的时候,仔细倾听,适当地进行简短而有发散性的提问,帮助孩子找到更多想要说的话题。如果孩子在说话中出现口吃,以平静地语气重复孩子刚刚说的话,并给出正确的模式。比如“你刚刚说‘我,我,我去了……’,你是不是想说‘我去了……’?”在孩子使用正确的语态作出模仿以后,及时给于鼓励,巩固孩子的自信心。

  4.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比如唱歌,读儿歌,变换方言或另一种语言。在出现口吃现象时,鼓励孩子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比如“把它唱出来”,“补全妈妈的句子”,“画下来讲给妈妈听”等等。在培养语感的同时,淡化环境的紧张感。

  当然,虽然几率很小,也不要忽视了演变成真性口吃的可能。如果您的孩子表现出以下特点,除了上述的家庭辅助之外,也建议及时寻求专家帮助。

  1.不是单纯重复第一个字(比如“我,我,我们”)而是重复第一个音节(比如“t,t,t,他”)

  2.讲话时面部肌肉紧张(比如脸颊、嘴巴、身体出现某种程度的扭曲或不协调)

  3.在重复或延长音节的时候,语调同时大幅度地增加。

  4.大量地出现不规则的断句、无意义音节和不恰当的语气词等等。

  5.由于极度紧张或焦虑引起的生理反应,比如叫喊、痛哭、呼吸急促,完全拒绝语言或眼神交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