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 询 预 约 在线评估

孩子什么都懂,但就是不愿意开口,不说话我该怎么办?

2019-07-03  东方启音  浏览:16318

  在作为语言治疗师,给低年龄段有言语语言相关问题儿童家长做指导时,经常会听到家长陈述:“我家孩子什么都能听明白,但是就是不愿意开口说话。”;“孩子明明很聪明,什么都会,但让他模仿我说话时,他根本就不理我,有时候逼急了,还会发脾气。”不知道是不是很多家长看了感同身受或者正在为此困扰。

  这些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好像其他地方都发育的不错,但是就是在语言表达上这么困难呢?对于这一类的孩子在英文中有一个专门的词语来形容“late talker”, 翻译过来差不多就是“晚说话的孩子”。针对“晚说话的孩子”,家长可以采取哪些策略和方法帮助孩子开口说话?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讨论这个问题。

孩子什么都懂,但就是不愿意开口,不说话我该怎么办?

  哪些孩子算“晚说话的孩子”?

  “晚说话的孩子”是指年龄在18-30个月之间,已经有不错的语言理解能力,游戏技巧,精细动作,思维能力,社交技能和同龄孩子发展都差不多,但还没有开口说话,或者和他同龄孩子相比,会说的很少。也就是说“晚说话的孩子”是指那些仅仅只是在说话或者说语言表达上存在困难,而在其他方面没有困难的那些孩子

  这些孩子和其它一些因为运动或发展障碍导致的说话晚的孩子,比如脑瘫,唐氏综合征,自闭症,儿童语言失用(在协调和控制发音的肌肉上存在困难)等有很大区别。和我们常说的语言发育迟缓/障碍(在语言理解和表达上都存在特定困难)的孩子也不完全相同。

  “晚说话的孩子”会自己追赶上他的同伴吗?

  现在大部分的家长都有一定概念,对于有发育障碍的小朋友,进行早期干预是帮助孩子进步的重要手段。那对于这些“晚说话的孩子”需要进行特别的语言干预吗?他其他方面都很好啊,可能只是开口晚,是不是大了他自己就会说话,就赶上去了?

  的确,很多“晚说话的孩子”慢慢自己就赶上同龄的小朋友,就像有家长曾经说的,自己的孩子很晚才开口说话,但好像一开口就马上滔滔不绝变成话唠,进步很快。但还有很多就没那么幸运,他们没有办法自己解决这个困难,有很多即使后来开口说话了,但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和同龄孩子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目前来说,现有的科学研究和医疗评估手段没办法预测“晚说话的孩子”中哪些会自己追赶上同龄孩子,哪些追不上。但是有些因素是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我们的孩子是不是有大概率可能会持续性的有语言发展上的困难(不会自己赶上同龄孩子),比如:

  1在婴儿时期很安静,很少咿咿呀呀发出声音;

  2有过中耳炎的病史;

  3会发的声母很少(如:一些早期发展的辅音p, b, m, t, d, n, k, g中,孩子目前会发的很少);

  4假象游戏的能力比较差;

  5不会模仿说词语;

  3大部分会的词语都是名词,很少有动词或其他词性的词语;

  7和同龄孩子玩的时候有困难(社交技能差);

  8有语言障碍或学习障碍的家族史;

  9和同龄孩子比,语言理解能力也略有不足;

  10很少使用手势来沟通。

  如果说孩子开口晚,或者和同龄孩子比说的很少,加上以上任何一条高危因素,建议家长还是尽快寻找语言治疗师的专业帮助。尤其是如果符合倒数三条的高危因素(家族史,理解能力不足,很少用手势),孩子持续存在语言困难的风险就很大。

孩子什么都懂,但就是不愿意开口,不说话我该怎么办?

  家长可以如何帮助“晚说话”的孩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跟随孩子的兴趣,提高和孩子互动的紧密性

  提到要教孩子学说话,很多时候家长都会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想教他说名词,我想教他说妈妈,我想教他说形状,我想让孩子这样那样做,却忽略了孩子本身的兴趣所在。导致很多时候虽然看起来是和孩子呆在一起,但可以明显感觉到不管是游戏也好,互动也好,两个人好像是两条平行线,孩子对大人说的不感兴趣整天想跑或者自管自的玩耍,大人想让孩子跟着自己的要求做,但是吸引不了孩子的注意力。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家长,试着换一个角度,不要总想着你想让孩子做什么,而是跟随孩子的兴趣,看看孩子想要干什么,再进行机会教育。

孩子什么都懂,但就是不愿意开口,不说话我该怎么办?

  举个例子,妈妈和孩子一起玩套杯,妈妈想让孩子把杯子一个个从大到小叠起来,孩子不感兴趣,总是想把杯子推到。这时我们试想两种应对方式,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

  A:妈妈觉得孩子总在捣乱,挡住他不让他把杯子推到,不断示范把杯子叠起来,或者带孩子的手一起去叠杯子,然后重复“叠杯子”。但孩子始终不敢兴趣,大部分时间在挣扎,僵持了一会之后一会就走开了。

  B:妈妈察觉到孩子对叠杯子不感兴趣,喜欢推到杯子,所以当即调整策略,和孩子一起玩推杯子的游戏,每次推之前说“1,2,3,推”,孩子玩的很开心。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情景A中,妈妈没有跟随孩子的兴趣,在和孩子挣扎和僵持的过程里,孩子的关注点不在妈妈做的事情和说的话上,孩子最后离开了,妈妈失去了教育的机会。但在情景B中,妈妈跟随了孩子的兴趣,孩子很享受和妈妈的互动,对这个活动很感兴趣,可能慢慢能听懂推的意思,也会有兴趣模仿妈妈的发音,或者模仿妈妈把杯子叠起来,准备下一次可以推到。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但因为孩子对这个活动感兴趣,愿意和家长一起玩,那就有了很多学习的机会和可能。

  2、避免问太多问题

  这是很多家长在和孩子互动过程中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在和孩子游戏、阅读过程里,会问孩子很多问题。尤其是孩子语言能力相对薄弱的时候,家长更会不由自主的问更多的问题,想要帮助孩子“学习”,比如:这个是什么?小青蛙怎么叫?这个呢?鸭子什么颜色的?小鸭子怎么叫?。但其实一直问问题,你的孩子就像一直在参加考试一样,丧失了对话和沟通的乐趣。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这个问题是他会的,那一直问会让他觉得很无趣,如果这个问题是他不会的,一直问会让他很有压力和挫败感。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一直问问题,问太多的问题对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帮助不大。

  3、多和孩子沟通,给孩子需要的语言示范

  相信很多家长都听过这样的话,孩子语言发育慢了,你需要多和他说话。但是除了,要和孩子多说话,具体应该说哪些内容呢,量上去了,质呢?

  首先家长可以模仿自己孩子说话的内容,比如早期他咿咿呀呀发音的时候,你可以模仿孩子的发音,这样孩子会很感兴趣,可能有时候也会再模仿回来。等孩子能够说一些,但说的还不够好的时候,比如孩子想说“水”,但说成了“hui”, 家长们可以模仿孩子的说话的内容,但用正确的语音说出来“水”。

  家长也可以对孩子想要说的内容进行诠释,比如孩子用手指着东西,可以帮孩子把他想说的话说出来,给予正确的示范。但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孩子在看书的时候,经常会指着书上的内容想让家长讲,比如孩子一指鸭子的图片,家长马上就说“哦,鸭子,鸭子嘎嘎噶。”其实这并不是诠释,诠释是指家长把孩子在当下情境里想说的话说出来,比如在这个情境里,家长可以这样诠释“哦,你要妈妈讲”,“你想问这是什么?”这样孩子能够得到正确的示范,知道在这个情境里他可以说哪些话来表达他想要表达的内容。

  4、注意儿童语音发展的规律

  儿童的语音发展是有规律的,汉语中不同的声母和韵母从发音的难易程度上来说对孩子是不一样的,孩子掌握和精熟不同声母发音的年龄是不太一样的。一般而言,韵母的发育要早于声母的发育,而一些双唇音,舌尖中音的发育要早于舌尖前音,舌尖后音。因此,在孩子还没开口说话或者说的很少的时候,家长需要注意你引导孩子发音时你的目标音应该是一些孩子早期就比容容易掌握的声音,如:b, m, d, h,而非一些孩子比较难掌握的音,如:zh, ch, sh, z, c, s。比如有的孩子还不太会说杯,抱,喝这些简单发音的词语,家长就开始教梳子,薯片,水这些比较难发音的词语的时候,对孩子来说就是不太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