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 询 预 约 在线评估

总是发愁孩子不开口说话,其实原因在我们

2017-11-08  东方启音  浏览:9963

  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不怎么喜欢满足,无时无刻不在发愁,养孩子就跟打怪升级差不多,而且是个永远不知道boss会从哪冒出来的奇幻副本,索性就草木皆兵,时刻处于战斗警备状态,比着书上精确到每一个月份的发育阶段去研究琢磨,还有就是拿“别人家的孩子”这个神奇的存在去做参考。

总是发愁孩子不开口说话,其实原因在我们

  怎么还不会抬头翻身,这孩子走路太晚了,隔壁孩子也没大多少都快会跑了

  说话怎们呜呜啦啦的,不会是有什么问题吧。

  老师一路听着这样的话走来,觉得real心累

  宝宝现在两岁半,从一岁左右咿咿呀呀到现在嘴不停歇的小“话痨”,他的语言发展虽然在我看来正常无比,但在宝还小的时候,被很多人善意的提醒过,有的甚至建议宝宝去咨询医生。

  生活中总会发现很多人纠结于孩子说话早晚的问题。

  在大人眼里,孩子说话已经成为衡量“聪明”与否智商“高低”的默认标准,事实上,这个标准无非是大人YY出来的,孩子的语言发展在我们看来没有规律可言,“到时候就会说”,“到时候就能说”,怀着这样的期待,我们不经意间就会破坏孩子的语言发展的各种敏感期,过程即是如此,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也就不言而喻。

  语言是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本能

  孩子的生命内在会有一种自发的力量,让语言在他们还不能自由表达和使用的时候,就开始被吸收、储藏。

  今天就给家长聊一聊孩子语言启蒙的一些看法。

  孩子说话晚到底需不需要过度焦虑

  0~3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里程碑,早期的语言发展将会影响到一个人今后一生的语言发展。

  一般来说,

  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就是孩子最早的发音,

  在小月龄的时候,婴儿会以各种自发的声音来表示自己身体和情绪方面的状态,比如发出“哦”“嗯”“呀”等声音

  6个月左右的时候,会发出一些不具有任何意义的长音和连续音,比如“啊——”“哒哒哒”等

  这些发音就是孩子机能上的锻炼,在为随后的语言发展做准备。

  这也说明,只要孩子没有一些器官机能上的缺陷,可能影响到发音的器质性因素,比如听力障碍、发音失常或协调困难等等,还有就是心理上的一些因素,比如孤独症等等,更多的情况是,很多大人习惯给孩子乱加标签乱扣帽子,说孩子内向、怕人、不敢说话。。。但其实只要孩子对我们说的话有意识,能理解并做出行为反应,那就没有任何问题,如果还是心怀疑虑,还是需要咨询医生寻求专业帮助的。

  而事实上,现在很多孩子明明听得懂就是不开口,要不就是含糊模糊发音不清,其实是由于家庭和大环境造成的,也就是我们有些时候并没有起到引导作用甚至还帮了“倒忙”,这才是根本原因。

  怎么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并且提供积极合适的语言锻炼,根据不同情况老师给出了几点看法。

  小“话痨”的身边必须有一个大“话痨”

  人的语言能力是在后天习得的,只有处在丰富热烈的语言交流环境中,孩子的语言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交流就是最重要的语言启蒙。

  很多时候,家长陪伴孩子的时候,全程处于“失语”状态,觉得孩子小,说了也听不懂,还不如不说,就算是说,也是敷衍应付不知所以然。

  我们以为孩子不懂,其实孩子什么都懂,就算不懂语言的含义,也懂得我们的情绪和态度。

  更多的孩子身边充斥着电子“伙伴”,电视是保姆,手机是玩伴,长时间让孩子交给这样“省心”工具,就相当于让孩子的大脑运转处于停滞状态,不吭一声就能老老实实坐半天。

  这样的环境下,交流从何谈起。

  语言交流上的匮乏是次要的,重点是有些人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对待生活事物麻木冷淡,孩子幼年时期正是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的时期,这样的一个外在环境不仅不利于语言的发展,还会对性格的塑造带来不可逆的影响。

  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我们把孩子“特殊化”,人为的把孩子隔离在生活之外,觉得孩子就应该乖巧安静,老老实实的做个孩子,有些事情不用理解不会理解,这样大人也可以省心省事不用疲于应付回应孩子。

  事实上,2岁以后的孩子非常热衷于表达和交流,这个时候更应该鼓励孩子多开口多说话,引导他们用正确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需要、和愿望。

  这就需要我们大人先变成“话痨”。

  其实,与孩子的聊天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内容更是不受局限。无论事情是不是稀疏平常、琐碎无趣,都要用真实丰富的语言形式表达给孩子。

  有些时候带宝宝去散步,最“累”的其实不是腿,而是嘴,一路上都在组织语言回应宝宝,因为他的口头禅就是“这是干嘛用的”。

  遇到的人、物、景,地上的落叶、天上的云彩、新开张的铺子、辛劳的工人。。。如果漏了一个,宝宝还会提醒我补充,其实,有些时候就算是讲了百八十遍的事情,他还会充满期待的等着我的回复,所以,没有不爱聊天的孩子,只有不爱聊天的大人,就像小猪佩奇说的那样,“我喜欢聊天,我什么都能聊。”

  只有这样,“你来我往”的互动才会产生,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对说话感兴趣,老师一直觉得,说或不说,说的好或不好,通通都没有能让孩子感兴趣重要,做一个耐心和风趣的大人,有些人会说,没办法我天性就是如此,但是说话不是硬性任务,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孩子觉得说话特别有趣,让孩子爱上说话比纠结于怎么说话更重要。

  适当的做个“装傻充愣”的大人,把选择权和话语权交个孩子

  让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自我需求是语言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很多家长的关心宠爱让孩子在这条路上走了捷径,不仅替代了孩子的手脚,还替代了孩子的嘴。

  说白了就是,我们都太热心了以至于对孩子的需求反应太快。

  所以,老师的建议就是,在孩子特别想要去得到某件事物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的有意识的去“难为”急一急孩子,重点是引导孩子表达出他的想法和需求,而不是立即满足或替他包办所有能做和不能做的,过于热心和善解人意了确实会“好心办坏事”。

  比方说,孩子指着水杯,赶紧“宝宝是不是要水杯,妈妈给你拿”

  看着苹果,赶紧“是不是要吃苹果,马上给你吃”

  孩子正要组织语言描述,赶紧“这是。。。”

  我们这样的做法其实就让孩子失去了说话表达的机会,更关键的是,这样的行为习惯会破坏孩子说话的欲望和动力。

  刚开始会说话的时候,宝宝因为词汇掌握的比较少,想要一个东西或是想做什么了,经常急的哼哼唧唧的,有些时候哭闹也是因为语言和思维不能合拍的着急无助,其实,在老师看来,这不是什么坏事,就是孩子想要我们理解他们需求的方式。

  在孩子看来,说话是个特别费力的技能,动力就是可以用语言表达目的和需求,但如果这个目的和需求轻而易举的用一个眼神和动作或是“嗯嗯嗯”“啊啊啊”就能达到了,谁还会去费劲巴拉的学习这个技能呢。

  创造一个宽容而自由的环境,比说话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不怕说话。

  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环境,放松的孩子可以随心感受自己、感受他人、感受环境,寻找可以准确表达的方式,并毫无压力的表达出来。

  当孩子可以自由表达的时候,语言就不是语言本身了,它伴随着力量、自信和快乐,这样孩子的语言能力也就会越好。

  在孩子学习说话的时候,肯定会有咬字不清,用词不当,说话不流利的情况,甚至还会出现其它口音和错误发音的地方,这太正常不过了。

  宝宝一直“s”音“f”音混在一起,而且情绪一激动特别兴奋的话,还会一个字重复发音很多次,就是很多人理解的说话“结巴”。

  老师也遇到过因为孩子发音不清楚被家长当众训斥的,为什么我们总是把很苛刻很自以为是的标准去代入到幼小的孩子身上呢。

  还有家长在孩子刚刚学会说话的时候让孩子当众“表演”,让孩子描述不理解的情景和人物,更奇葩的是把孩子发音不准用词的不当的地方当成笑柄去戏弄孩子。

  正话反说、故意戏弄这些行为简直太常见了,一是会让孩子混淆语意造成困惑,二会让孩子把说话和负面情绪联系在一起。

  说话本身就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在正常的语言环境下说的多了练得多了就能发展的很顺利,我们都学过英语,能考高分的学霸家长估计有很多,但是就把口语拉出来溜溜,别说对话了,把文章照字念下来不打一个坎儿的有几个。

  对于孩子而言,任何一门儿语言都是从零开始的,遇到错误或是能力暂时达不到的时候,我们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导者和评判者给孩子打分儿或是下定义。

  接受第二语言环境并不会影响孩子说话

  方言、英语这些都可以理解为第二语言,很多说法是孩子如果接受多种语言环境会影响说话,但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区。

  孩子天生就是使用语言的“天才”,早期多种语言环境的刺激,能让孩子储存大量的语言信息,这让孩子在语言爆发期的词汇量呈爆炸性增长,并且孩子能自主转换不同语境并同时使用多种不同的语言。

  但是,如果要接受第二语言,就使用正确的第二语言。

  比如方言,很多老人习惯使用方言,如果让孩子隔绝方言是非常不现实的,方言土归土但也是一方文化的传承,对我而言,首先我不反对家人当宝宝面说方言,并且我也会鼓励家人说方言,但是前提就是用正确的措辞和方式,不要混合使用。

  一次在游乐场,一个和宝宝差不多的孩子,说的话老师仔细听也一个字都听不懂,他的家长是个年纪比较大的长辈,说孩子半岁后就被老人带回老家了,现在为了孩子说话家人都愁坏了,我发现长辈和我交流用的是方言,但是一和孩子说话用的就是特别别扭的普通话。

  这种情况特别常见,很多老人说普通话不标准可以理解,但是在孩子面前还硬要说普通话,就会出现方言土语普通话混合使用的情况,结果就造出来了一个四不像的语言,别说孩子会混淆,大人能听懂也难啊。

  总而言之,我们已经习惯了为孩子纠结,但很少去理解纠结本身到底是在孩子身上还是我们身上,让孩子说话不难,难得是我们是否理解说话本身对于孩子的意义,语言的使用除了带来需求上的满足,感情上的回应,还有就是能让我们和孩子有了更丰富的沟通渠道,能自由聊天的陪伴孩子是一件很美的事情,不是吗。